无纺布袋订制工厂

无纺布袋订制工厂

从市民随身携带的无纺布袋到企业废酸“变废为宝”,上海朝着“无废城市”目标稳步迈进

admin2022-01-09 10:49:11391

  斜土路645号,无纺布厂家15838056980花甲之年的爷叔在扫码结账后,轻车熟路地掏出无纺布袋,全过程一气呵成;洋泾街道,46个老旧小区喜迎智能垃圾箱,实现自动预警、派单,居民们就此告别建筑垃圾“围城”。

  城市发展过程中,垃圾如何得到妥善处理,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。拥有超2400万常住人口的上海,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始终牵动人心。

  去年9月,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 (简称《固废法》)施行。上海进一步提高站位,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放在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中部署推进。

  从一群人的习惯改变、市场力量的积极参与,到城市的治理内核之变,绿色生活、绿色生产始终是上海的向往与追求。朝着“无废”目标,这座城市稳步迈进。

  “纸吸管”引争议后,可降解吸管成许多人首选

  当限塑令遇上《固废法》,更多人意识到“禁塑”不是口号,而无纺布厂家15838056980是动真格的。

  数月前,位于闵行区浦连路上的“泰奇面包”收到1万元罚单,原因是“免费提供的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”。这是上海市场监管部门承接商务领域新《固废法》行政处罚权后的全市首案。

  相比于商户,限塑规定在消费端的推行比较顺畅。实惠的上海阿姨爷叔早习惯自带无纺布袋。实地调研中,有人大代表这样评价: “这是渗透进城市文明的‘精细化’。”

  不过,在一些特定场景,限塑令依旧面临不小挑战。随着外卖平台的兴起,大量外送包装相伴而生。一场围绕“纸吸管”的争论引爆社交网络。支持者说,这是一种更环保的生活方式;反对者则吐槽,纸吸管“泡一会儿就软了”。

  令人感到宽慰的是,这座城市总能找到最妥帖的处理方案。在南京西路商圈上班的占小姐是一个“奶茶控”,最近,她打开外卖App发现,许多饮品店都可选择吸管种类,其中PLA可降解无纺布厂家15838056980吸管因不影响口感的优点,成了许多人的首选。

  在一些法学专家看来,限塑令是一种倡导性政策,与其最接近的法律依据正是新修订的《固废法》。为提高执法精准性,未来仍有待出台更多相关规章或司法解释。

  废酸“点对点”利用,“反哺”产业发展

  “无废城市”建设的目标,是否就意味着没有固废产生?显然这并不现实,其中关键就在于“资源化利用”。

  家家户户都有相框,但鲜为人知的是,制作相框的塑木,是由废弃物再利用产生的。

  上海生活固废集装转运徐浦基地,与这些相框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上海城投环境(集团)有限公司资源利用分公司相关负责人王瑞星介绍,该基地新添了可回收物智能分拣线和仓储中心。基地内,一辆辆清运车在卸料区将垃圾卸到竖式“漏斗”。随着重锤向下一次次施力,垃圾被压入箱内。据统计,这里每日可处理混合塑料瓶10吨、废纸50吨、泡沫1.5吨。无纺布厂家15838056980最终产出的再生资源产品就包括塑木。

  技术含金量更高的资源再利用新举措,不仅有助于循环经济,也能“反哺”产业发展。集成电路,上海着力打造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。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,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酸越来越多,如何无害化处置甚至“变废为宝”?

  对此,上海率先探索废酸“点对点”资源化利用。参与试点的8家集成电路企业,其废酸全部用来替代浓硫酸,用于钛白粉生产。试点以来,累计使用废酸近2.72万吨,节约浓硫酸约1.67吨。

  这不仅是一笔“生态账”,更是实实在在的“经济账”。专家测算,按照上海市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单位对废硫酸处理费每吨最低1400元计算,仅这一项就为企业节约支出近3808万元。

  老港“智慧工厂”,让垃圾化为清洁能源和建筑材料

  企业不断求新、求变,城市治理内核也在重塑转变。借由不断推无纺布厂家15838056980行的新技术、新方式,上海距离“无废城市”目标越来越近。

  东海之滨,距市中心近70公里,全球最大的以生活垃圾为主的固废综合处置基地——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坐落于此。在城市固废处理中,它承担“托底保障”之责,也是全市约50%生活垃圾的“最后归宿”。焚烧、堆肥、填埋……生活垃圾处置方式,无外乎这几种。相比后两种,焚烧无疑更能提高资源利用率。

  步入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厂区,硕大中控室内,数据自动采集、分析、反馈。技术人员坐在大屏幕前,便可控制设备运行。在这个“智慧工厂”内,每天有数千吨垃圾在烈焰中化为清洁能源,炉渣则变身建筑材料。

  生活垃圾之外,医废也一直被视为城市管理中的难点。新修订的《固废法》新增了相关重要条款,包括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管理、实行集中处置等。实践中,虽然许多大型医疗机构已确立起一整套处置制度。然而,无纺布厂家15838056980不少小型医疗机构却仍面临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难题——由于每天产生的医废仅数公斤,平均两三天才能收运一次,有的需要更长时间。

  黄浦区的大街小巷就遍布着许多小型医疗机构。由于许多道路相对狭窄,大型转运车既难进入,也难停靠。2019年,该区探索建立“短驳转运、定点交接”的全新收运模式。每天清晨,数辆小型收运电动车循着固定路线,收运小型医疗机构产生的医废。最后,它们将直奔两家医院——仁济医院西院和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,它们是小型医疗机构医废的“中转地”。在这里,周转箱将直送大型转运车,确保医废全过程“不落地”。

  这一新模式目前已推广至全市。市生态环境局表示,预计到今年年底,上海所有小型医疗机构医废收运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有望打通,实现“每48小时收运一次”全覆盖。

  作者:王嘉旖

  编辑:施薇

        图源:视觉中国

  来源:文汇

  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chinawfb.cn/post/736.html

阅读更多

网友评论